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9-2017 江西晶昊鹽化有限公司     贛ICP備19003827號-1       技術支持:中企動力  南昌

——  關于我們  ——

>
發展歷程

發展歷程

瀏覽量:
  2億年以前,江西是一片汪洋淺海。因為是淺海所以陽光充足,生命繁衍,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。2億1千萬年的時候,中國開始廣泛的造山運動。江西所處的揚子板塊位列其中。
 
  然而造山的路并非一帆風順,時而是海洋山島聳峙,稱之為海浸時期。時而是陸地山丘延綿,稱之為海退時期。6500萬年的時候,喜瑪拉雅山開始崛起,受其影響,江西被徹底帶出海面,四周高而中間低。
造山運動中,屬于樟樹的造化來了。上天在樟樹埋了口巨型的大鍋,四周地勢均高于樟樹,被群山包圍沒有撤退的海水紛紛匯向樟樹。
 
  隨后江西經歷了漫長的干旱期,熾烈的嬌陽開始渚海。海水不斷蒸發,鹽晶留下,水域變窄,慢慢成為鹽湖。就像今天青海的茶卡鹽湖,成為天空之鏡。大日嬌陽萬年的渚烤,鹽湖完全干涸,慢慢收緊到大鍋的底部,成為厚厚的鹽巖留下。寶藏一埋就是數千萬年。
 
  千萬年后的1970年6月8日,江西地礦局915地質隊來到了樟樹,本意是找石油,結果陰差陽錯,油田沒發現,卻發現了個超級大鹽礦。鹽礦面積133.6平方公里,比天空之鏡茶卡鹽湖,還要大出28.6平方公里。
 
  不僅廣而且厚,據勘探從34.5米~625米深,邊緣薄中間厚,就像一口裝滿鹽的大鍋,揭開鍋蓋,里面是白花花的鹽晶。
 
  茶卡鹽湖與之相比,深度只有4~8米, 小巫見大巫,不值一提。
 
  如此一大鍋鹽有103.7億噸,且鹽質極佳,無任何的有害雜質,屬鹽礦中的極品,真是天賜樟樹上等鹽晶??!
 
  1970年,江西發現大鹽礦的消息上了人民日報,如海嘯般激起巨浪狂濤,狂濤在9月2日那天傳到了廬山。
 
  當時,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舉行。毛主席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這則消息,興奮不已。激情澎湃之下親筆批示:『印發全會同志知曉,說這是一件大好事,應該宣揚?!?/div>
 
  為什么江西發現大鹽礦,會在偉人的胸中掀起如此驚濤?因為千百年來,江西受夠了無鹽的苦,需要從浙江、福建、廣東引進海鹽。
 
  海鹽精貴,還需輾轉數千里才能來到江西,所以是緊俏品。緊俏到舊時代,部分老百姓吃不起的地步。這種昂貴在熱播的電視劇《怒晴湘西》中有所體現。
 
  戰爭年代,鹽是重要物資。比如井崗山時期,毛澤東、朱德等紅軍主要領導,都曾親自挑鹽上山,可見鹽的珍貴關乎民生。所以江西鹽的發現讓毛主席胸中波濤起伏。
 
  上天不可盡人意,樟樹發現了大鹽礦,卻生不逢時,晚于江西會昌的九二鹽礦2個月零8天,與毛主席批示的巨大光榮失之交臂。
 
  然而上天已是眷顧樟樹了,探明的儲量是九二鹽礦的5倍還多。
 
  樟樹6月8日發現鹽礦以后,既進入大會戰,300多民兵投入會戰,10月份開始投入生產。
 
  因鹽礦是6月8日發現,所以初立取名為六八鹽礦,后經省政府更名為江西鹽礦。
 
  江西鹽礦,省字頭號國企,在70年代初可是金字招牌。
 
  在金子招牌的大旗下,招收了若干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生和中學生,成為江西鹽礦的元老。
 
 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鹽礦初創如天地混沌初開,除了國企的名頭,一無所有。
 
  江鹽人以天為辦公室,地為辦公桌,或曬鹽,或以小鐵鍋渚鹽,有如工業時代的蠻荒年代。
 
  蠻荒年代,江鹽人以青春為火,在70年代推動江西鹽礦緩緩前行。
 
  兩年后,江鹽人用鋼板焊成大平板鍋熬鹽,作坊時代開啟,廠房還在陸續建設中,人力平板車是主要運輸工具。
 
  1972年11月12日,鄧小平親臨樟樹視察了江西鹽礦,并表達了深切期望。從圖片看,鄧小平視察時,江鹽連個廠房都沒有,還處在露天熬鹽時代,但大鍋爐已經立起來了,熬鹽進入了平底鍋熬鹽時代。
 
  隨后四十多年里,江鹽人的努力不負鄧公所望。
 
  1980年,江西鹽礦上了第一條10萬噸真空熬鹽生產線,略有現代化工業時代的身影。
 
  如今的江西鹽礦,產能已越120萬噸之巨,且產品優質多樣,其卓越的口碑,將江鹽產品推廣覆蓋到十余省市,并遠銷日本、澳大利亞等十余國家和地區。如今的江西鹽礦更名為晶昊。晶為鹽,昊為天,有江西鹽為海水結晶,來自大日渚海,浩大如天的意思。既含樟樹鹽礦的不凡身世,又含江鹽人追求遠大前程的美好愿景。好名字,在此祝晶昊鹽化一切如愿。
 
欧美色色色色色色色